查看原文
其他

李光耀:中文英文都要学,但人只能有一种主导语言

2015-03-23 小花生网

檩子:今天,大家都被李光耀“刷屏“了吧?李光耀是新加坡政治强人,他的政治理念在国内被很多高层领导人推崇,具体原因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李光耀有一本回忆录,专门讲为什么双语教育对新加坡的腾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进行双语教育的难点所在。


小花生的不少读者都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大家很关心的一点就是:能不能让孩子做到中文和英文双母语?李光耀的观点,我总结下是这样的:1、华人不能丢了华文这个根 2、但是大多数人只能有一个主导语言,很难兼顾两种“母语”。


事实上,正是李光耀让英文成为了新加坡的第一语言。在这里,我们也许会感受到一种华人社会隐隐的无奈:要发达,就得学英文;要保留民族认同感,就得学中文。而中文和英文从文字到文化、到价值理念,都是那么的不同,都要学精,谈何容易?


显然,李光耀是务实主义的精英领袖。在长期推行英文第一的政策后,开始号召新加坡华人更加重视母语中文的学习上,这当然是和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大幅度提高有直接关系的。


分享这篇文章,也许我们能对双语教育有一些新的了解。


1、李光耀:双语教育为何是新加坡的建国基石?

摘自:《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译林出版社出版),充分展示了李光耀的治国理念—精英主义、贤能制度、实用主义和亚洲价值,生动表现了他的一些治国之道。李光耀在书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自述五十年来如何投注心力,制定和实施双语政策,把新加坡从一个语言复杂的前英国殖民地打造成一个多数人都通晓英文,同时懂得自己母语的团结国家,从而造就了新加坡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形势。李光耀自豪地将双语政策称为“建国基石之一”。


双语政策兼顾工具语言与文化语言


我在1946年到英国念书,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后深有感触,那些拥有华文之文化根底的华人,给我留下了好印象,而那些来自西印度洋地区的华人则完全被本土化,不会说华语,行为举止不像华人,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学好华文,决意一定要保留华族文化。

  

当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许多家长把孩子从华校转送到英校,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如果华族学生全部念英校,只学习单一语言,那他们会失去自己的根,所以我下决心要推行双语政策。如果没有华文、没有双语教学,今天新加坡的华人就会很不一样,会丢了根。

  

作为华人,你英语说得再好,在西方人眼里,你还是华人。要是你没有华文文化和华语,那是很可悲的。当年我们倘若没有改变制度,推行双语政策,那我们的英校生只学英文,就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我推行双语教育的决心并不为讨好群众,这并不是为了拉票讨好选民。我自己学习华文的动力是自尊心,而不是经济方面的利益。当年我安排长子显龙到华文幼稚园上课并在华校完成中学教育,另外两个孩子也接受华文教育,当时的中国还未崛起,因此这与经济利益无关。

  

学习华文,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我们的双语教育,实现了工具语言与文化语言的兼顾。在极力追求工具语言与文化语言的平衡的过程中,基于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具备高水平的双语能力的事实,在以英语作为行政语言和工作语言的基础上,坚持让不同的族群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让母语文化承担社会教化、塑造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意识的功能。对语言不同功能的分工和认定,也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政策,确立了文化传承和延续传统的基础。

  

以新加坡的经验看,要求学生学习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确实是件难事,几十年下来很多家长和学生甚至将第二语文视为包袱,但为了配合升学制度而不得不接受。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学习华语有了经济动机,家长的心态也改变了。推广工具语言时,在潜移默化之间也促进了文化语言的提升。

  

制度化保证让学生经历长期学习过程

  

我们的双语教育是得到强制性的制度保证的,从娃娃抓起。双语政策是我国的基石,政府肯定会继续贯彻实行,家长们也普遍认可双语教育能够为孩子带来额外的竞争力,因此,双语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并不困难,虽然具体来说,如何推行华英双语是个非常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这是两种非常不同的语文。

  

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实践证明,越早开始实施双语教育,未来对语言的掌握就越可能更为精通。所有新加坡的学生除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外,第二语文成为必修课,必须修读所属族群的母语课程。以华族学生来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修读十年到十二年的华语课程。这些制度性的强制规定,确保双语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制度化的保证之下,让学生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双语,即便第二语文缺乏家庭环境、属于非母语源流,也能够成功地实施广泛的教育,并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这些成果能否在其他背景不一的国家推广复制,要视其国情而定。我们在建国之初所经历的那些坎坷和重重危机,也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民更容易接受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当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承诺得以实现之后,更加支持政府的语言政策。他们会看清楚,当时为什么我们要坚持这么做。

  

建立语言基础为将来未雨绸缪

  

制度化是一个保证,但是学习语言,越早开始就越可能建立有利的基础。年轻时候学语言与年纪大才学有着本质的差别。因为两种语文要一样好,就像左手和右手要一样好,是不可能的。语言在年轻的时候学习,能够在脑海中确立记忆的基因,根深蒂固。

  

我的三个孩子现在在工作上全用英文,老三显扬在国内的工作上完全没有用华文。他去中国公干,我问他用什么语言。他说,谈公事一定用英语,中间有翻译员。其他时间用华语交谈,并没有问题。他们从小学习华文,华文永远留在他们脑海里。

  

在小学甚至幼稚园就开始实施的双语教育,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双语的精英。但是,这些基础会深植于他们的内心,当他们进入社会,如果因为职业或发展需要而重新接触,少时建立起的语言基础,会让他们更容易地赶上、消除不足。

  

从这个角度看,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政策,语言基础比掌握好语文更重要。基础的部分,标准发音、能听和说最为重要,要是到了成年才学语文,一般都是写和读的水平还可以,听和讲相对较弱,这是需要在小时候掌握才会扎实的部分。

  

以我的经验来说,我现在会看《联合早报》《亚洲周刊》等,但是要讲、要听就不容易了。中央电视台说得太快,我跟不上。它的字幕也很快,我没有办法叫它慢下来。所以,小时候要重视孩子学习听和说的能力,不要硬逼他们听写、默写,让他们讨厌。写的能力以后可以用电脑、电子词典、英汉汉英翻译软件等工具帮忙。


对一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它的实用性。我要求教育部着重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及认字,因为写字这个学习环节未来的实用性已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学生能通过电脑的帮助进行简单的中英翻译,即表示他们了解这两种语言,这该是未来的教学方向。

  

家长和孩子其实都了解,在未来的世界,懂得华文就等于有了额外的市场价值。因此,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打下一定的华文基础,让他们日后如果到了中国等需要使用华文的地方工作,即使一时生疏,也很快就能重新掌握。

  

能够确立对建立语言基础的认知,才能让我们务实地执行双语教育政策,并且对语文能力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让他们保持对华文华语的兴趣,为未来的需要奠定基础。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双语教育必须兼顾精英化与普及化。天分和学习能力各有差异的学生,他们的双语水平也会不同,应该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自双语政策实施以来,我们一直期望在双语教育制度下,能培养华族学生成为华英双语同等优异的双语人才,但多年来的语言教育实践却证明,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实行划一的标准,同一代的学生之中,存在水平的差异是现实,不应人为地强制划一,而应区别对待,在确保一定水准的基础之上,灵活实施政策。如今,经历过多次的改革和检讨之后,我们的双语教育可以“量体裁衣”,对天分和学习能力各有差异的学生,双语水平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既有特选学校中将英文和华文都作为第一语文的水平、以培育双语精英和双文化精英,也有高级华文、华文、华文B等细化分类的不同等级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并且更重要的,应该用单元的方式教。我们以第二语文水平教华文,有四十年的经验,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有办法教完全不会讲华语的人学华语。

  

双语政策已经使新加坡拥有庞大的以华文作为第二语文的教学实验场,华文教研中心要是成功发展,还可成为外国双语教学的典范。用双语教华文,曾经有不少华文教师反对。我认为语言问题跟种族问题是没有关系的。在美国的华人很多就不要讲华语,这是受周围的环境影响。我们的优点是让孩子从小学习,打好基础,以后要到中国,再在这个基础上加强。

  

只有一个主导语言

  

双语甚至多语能够为新加坡人创造特殊的优势,在和西方世界以及中国的联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必须意识到,无论双语的水平有多高,对于个人来说,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主导语言—或许会有极少数的例外,但这些例外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往往是在语言研究的领域。基于人脑的构造,语言掌握能力的空间是有限的,我经过很多年,才深切地意识到这一点。

  

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对于语言的使用,也直接影响到主导语言的地位。我们的双语教育曾经试图追求两种语文都作为第一语文,但是实践却证明,有点不切实际。这跟学生的智慧无关,也跟教学方法无关,我们尝试不断地修改第二语文的教学法,以解决为数不少的学生无法将第二语文的水准提高到和第一语文一致的问题,可是学生们的大脑是有限的,环境也是有限的。

  

必须确立双语中主导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才可以继续引导新加坡的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2、汉语绝对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评李光耀的“语言政策”

资料来源:网络


2011年,李光耀曾出版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首发式上,他说“双语是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这个城市国家,英语如今得到了广泛普及。“很少有哪个国家奉行两种语言如此迥然不同和毫不相关的双语政策。”




“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必须把英语作为我们的工作语言”


有观点认为,李光耀推行英语政策,与他自身的教育经历不无关系。李光耀在前英国殖民地长大,从小接受英式教育,主要与自己的父母讲英语,中学便转入当地顶尖英校莱佛士学院,后又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攻读法律。


一个英国议员曾经说过,李光耀是苏伊士运河以东,他见过的最英国的人。之前李光耀本人接受英政府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很感慨地说,那是他这辈子得到的最高肯定。他说在他的年代,是以做英国人为荣。


担任总理后,李光耀不得不在这个多民族的城市国家做出一些关于语言政策的决定。新加坡有3/4的人口是华人,其他主要是马来人和印度人。


他在书中写道:“语言政策可能会成为经济成功的关键。它确实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成败。”


正因为如此,按照新加坡的宪法,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都是“官方语言”。英语成为行政和工作语言。这种通用语言把不同民族的民众联系在了一起。


“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必须把英语作为我们的工作语言”,与此同时,掌握母语“会给人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增强自信和自尊”。


他写道,尽管新加坡人口以华人为主,“但我们很清楚,汉语绝对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我们当时是在马来人包围下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为了吸引投资者来这里建厂,我们的国民必须讲一种他们能懂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能是英语”。


在学校,这种理念就落实为双语教育政策,要求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必须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把各自的母语作为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华人学生必须学习英语和汉语,马来学生要学习英语和马来语。


争议不断,折射南洋大学的兴衰史


说到对推广双语政策的争议,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学的名字——南洋大学。


新加坡南洋大学是历史上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当时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国内创办厦门大学,族侄陈六使创办南洋大学。


1953年,陈六使捐资500万,并以附件会馆主席身份捐献523英亩地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并聘请林语堂为第一任校长,以此受到侨界的尊敬。


南洋大学的捐资者不仅有陈六使、李光前这样的富商,更有无数的工人、市民、三轮车夫、妓女等各行业的草根阶层,可谓是上至富商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当时1770名三轮车夫为南洋大学“义踏”,百乐门舞厅舞女为南洋大学“义舞”,一时传为佳话。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但希望尽微薄之自己的子女都能进入大学深造。但是南洋大学一直得不到殖民地政府的官方承认,直到1956年才确定了大学法定地位。


但在当时,新加坡华人基本分“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前者说中文,谈到中国也很亲切,甚至自称中国人,以陈嘉庚为代表;后者则亲西方,讲英文,以李光耀为代表。




其实,这两种华人区别的来源也是很简单的:传统华人当时基本都已经靠奋斗创业或富甲一方或安居乐业,而海峡华人则靠给西方做买办或者打工,靠西方人吃饭所以英文比中文说得好,甚至不会说中文。


1963年9月16日新马脱离英国殖民统治,9月21日李光耀赢得大选,第二天,新政府就宣布吊销南洋大学理事会主席陈六使的公民权。南洋大学因不符李光耀政府英文至上、排斥华文教育的政策,亦不断受到官方的打压,终于在1980年被强行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这海外唯一一所华文大学就此不复存在,退出历史舞台。


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学的校址上建立了一个技术学校,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正式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


双语教学,成为吸引国外富豪定居的关键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加坡就基本没有用华文授课的学校了。新加坡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华文教育。中文,只是当做一门外语课程来学。


现如今,新加坡小学生(7—12岁)有75%的课时使用英语,25%的课时使用第二语言。中学生则有85%的课时使用英语,15%的课时使用第二语言。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有时候,外国富豪之所以在新加坡定居,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机会同时学习英语和汉语。李光耀在自己的书中提到,新加坡的双语政策“相当成功”,所以中国内地打算加以仿效。


不过,英文环境的强势,也有长远的负面影响。李光耀自己也承认,英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华校生有人情味,讲团结和自信。因为,英文授课的老师,对学生只能限于语言的交流而已,而没有任何文化的传承,甚至连语言中那种很微妙意思的表达也很难学会。


要知道,各种语言的精华,除了词语里的历史文化含量,还在于各种言外之意的表达。而这些,是新加坡的学校里现在无法学到的。而在华校里,老师用中文讲述的同时,也传承下来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这些,才是世界各地传统华人的自信根源。


李光耀还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由于全球化和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他也在担心新加坡人讲英语多过讲母语。


为了帮助孩子及早掌握双语,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的首发式上宣布设立1亿新元(约合7738万美元)的“李光耀双语基金”。该基金的宗旨是强化教育设施,让孩子在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之前就开始学习讲母语和英语。不过,很多人反映,如今在新加坡年轻人的心目中,Chinese只是他们提到自己的肤色或种族的一个名词而已,和中国、汉族没什么关系。



回复 505 查看 《孩子能够走多远-谈新加坡和英国的小学教育》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公众号: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文优秀图书

周二:有实用价值的好文章

周三:英文学习和英文阅读资源

周四:有思想的好文章

周五:优秀的电影、动画等

周六:有趣的旅行、美食、生活

周日:带来新思想的演讲或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免费下载Kidd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